一、環境win10、Python3.6、OpenCV3.x;編譯器:pycharm5.0.3二、實現目標根據需要追蹤的物體顏色,設定閾值,在視頻中框選出需要追蹤的物體。三、實現步驟1)根據需要追蹤的物體顏色,設定顏色閾值,獲取追蹤物體的掩膜代碼:generate_threshold.py#-*-coding:utf-8-*-#Author:TomYuimportcv2importnumpyasnpcap=cv2.VideoCapture(0)#獲取攝像頭圖
系統 2019-09-27 17:46:23 1799
在Python中,with關鍵字是一個替你管理實現上下文協議對象的好東西。例如:file等。示例如下:from__future__importwith_statementwithopen('cardlog.txt','r')asitem:forlineinitem:printline;在file的結束,會自動關閉該文件句柄。在python2.6中,with正式成為了關鍵字所以在python2.5以前,要利用with的話,需要使用:from__future_
系統 2019-09-27 17:46:19 1799
本文較為詳細的分析了Python解釋執行的原理,對于深入理解Python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具體分析如下:首先,這里的解釋執行是相對于編譯執行而言的。我們都知道,使用C/C++之類的編譯性語言編寫的程序,是需要從源文件轉換成計算機使用的機器語言,經過鏈接器鏈接之后形成了二進制的可執行文件。運行該程序的時候,就可以把二進制程序從硬盤載入到內存中并運行。但是對于Python而言,python源碼不需要編譯成二進制代碼,它可以直接從源代碼運行程序。當我們運行
系統 2019-09-27 17:46:15 1799
開發堡壘機之前,先來學習Python的paramiko模塊,該模塊基于SSH用于連接遠程服務器并執行相關操作安裝paramiko模塊pip3installparamiko基于用戶密碼方式importparamiko#創建SSH對象ssh=paramiko.SSHClient()#允許連接不在know_hosts文件中的主機ssh.set_missing_host_key_policy(paramiko.AutoAddPolicy())#連接服務器ssh.c
系統 2019-09-27 17:45:58 1799
近來實驗室的師姐要發論文,由于論文交稿時間臨近,有一些雜活兒需要處理,作為實驗室資歷最淺的一批,我這個實習生也就責無旁貸地幫忙當個下手。今天師姐派了一個小活,具體要求是:給一些訓練模型的迭代次數,訓練精度的數據,讓我做成圖表形式展示出來,一方面幫助檢查模型訓練時的不足,另一方面來看樣本數目和預測精度之間的聯系,數據具體格式如下:Iteration1500labeltraintestrightacc1214324241.01609216150.9375100
系統 2019-09-27 17:45:55 1799
Python是一種非常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龐大的標準庫和許多內置模塊,幫助我們快速完成工作。然而,許多人可能會迷失在它提供的功能中,不能充分利用標準庫,過度重視單行腳本,以及誤解Python基本結構等。本文是一個關于Python新手可能會陷入的一些陷阱的不完全列表。不知道Python版本這是一個在StackOverflow上反復出現的問題。許多人能寫出在某個版本上完美工作的代碼,但在他們在自己的系統上安裝有不同版本的Python。要確保你知
系統 2019-09-27 17:45:41 1799
當你打開一個.py文件時,經常會在代碼的最下面看到if__name__=='__main__':,現在就來介紹一下它的作用.模塊是對象,并且所有的模塊都有一個內置屬性__name__。一個模塊的__name__的值取決于您如何應用模塊。如果import一個模塊,那么模塊__name__的值通常為模塊文件名,不帶路徑或者文件擴展名。但是您也可以像一個標準的程序樣直接運行模塊,在這種情況下,__name__的值將是一個特別缺省"__main__"。//////
系統 2019-09-27 17:45:26 1799
一、什么是遞歸如果函數包含了對其自身的調用,該函數就是遞歸的。遞歸做為一種算法在程序設計語言中廣泛應用,它通常把一個大型復雜的問題層層轉化為一個與原問題相似的規模較小的問題來求解,遞歸策略只需少量的程序就可描述出解題過程所需要的多次重復計算,大大地減少了程序的代碼量。例如,要計算1-9的9位數字的乘積,直觀的算法是1*2*3*4*5*6*7*8*9,如果要計算1-10000的乘積,直觀的算法就難于實現出,而遞歸就可以很簡單的實現。請看示例:deffact(
系統 2019-09-27 17:38:31 1799
如果直接對大文件對象調用read()方法,會導致不可預測的內存占用。好的方法是利用固定長度的緩沖區來不斷讀取文件內容。即通過yield。在用Python讀一個兩個多G的txt文本時,天真的直接用readlines方法,結果一運行內存就崩了。還好同事點撥了下,用yield方法,測試了下果然毫無壓力。咎其原因,原來是readlines是把文本內容全部放于內存中,而yield則是類似于生成器。代碼如下:defopen_txt(file_name):withope
系統 2019-09-27 17:38:24 1799
接觸過Django的同學都應該十分熟悉它的ORM系統。對于python新手而言,這是一項幾乎可以被稱作“黑科技”的特性:只要你在models.py中隨便定義一個Model的子類,Django便可以:獲取它的字段定義,并轉換成表結構讀取Meta內部類,并轉化成相應的配置信息。對于特殊的Model(如abstract、proxy),還要進行相應的轉換為沒有定義objects的Model加上一個默認的Manager開發之余,我也曾腦補過其背后的原理。曾經,我認為
系統 2019-09-27 17:38:17 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