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之墻的主題式匯整和機器自動聚合
Zhengyun_ustc 20070315
發現數位之墻竟然在半年前曾經這么說過,呵呵,很像我們最開始談起的概念,只不過不再是搜索引擎人員來做
“
搜羅
”
,而是機器自動生成的,從而發現所有熱點,并進一步精耕細作為一個一個有趣的話題,繼而串連起來形成專題。百度新聞、
Google
新聞的原理也就是這樣。只不過,新聞的自然語言處理還是相對簡單的,畢竟文字規整,內容聚焦性強,發散性弱。網民零散的語言則更發散,更無厘頭,文字風格更迥異,所以對自然語言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Web 2.0
革命(二)新媒體初成》
[
作者摘要:號稱是新媒體,卻只放二手內容。
]
:
然而,為了提升「網站總頁面瀏覽量」而必須進行的「內容生產」,卻非科技背景發家的矽谷工程師所擅長。于是搜索引擎經營者開始思索內容要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一個解決方法,就是開始編輯「互聯網雜志」。傳統的雜志有記者和編輯,經過每期編輯會議決定當期焦點后,再經過各式壓榨腦力的過程而將內容產出。印刷后出版,透過渠道銷售。
而
「互聯網雜志」則是由搜索引擎人員搜羅互聯網上有趣網站進行主題式匯整
,
形成一個個專題放置于搜索引擎上進行導覽
。沒有記者,不產出內容,這些人只做編輯,發行時也沒有渠道和印刷成本。
在觀看這些導覽時,用戶雖然最終會離開搜索引擎,但是已經初步達成延長用戶停留時間的目的。在這里,我們第一次看見互聯網帶來的帶寬與儲存成本的降低,為出版業的變革敲下第一響。
?
黃彥達
寫了系列文章紀念數位之墻十年,寫得太好了。如果你已經錯過了數位之墻好多年,那么這一次決不應該錯過。
數位之墻十周年:一個黑手的學習之路
我希望自己不要忘記,卷起袖子工作的那種暢快淋漓感覺。
數位之墻十周年:一個商人的營利之道
我是個夢想追逐者,但同時流著商人的血液。
數位之墻十周年:一個青年的煉心之地
我對虛名的體悟:「任何大師都是有上司的」以及「別以為搶到了媒體的麥克風」。
數位之墻十周年:一個教士的傳道之志
讓我們流淚的其實不是錢的味道,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意義遠超于此。
數位之墻十周年:一個中年的揮淚之別
這樣的人生,老天爺真是對我太厚愛了。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531158
更多文章、技術交流、商務合作、聯系博主
微信掃碼或搜索:z360901061

微信掃一掃加我為好友
QQ號聯系: 360901061
您的支持是博主寫作最大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感覺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用微信掃描下面二維碼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20元等您想捐的金額吧,狠狠點擊下面給點支持吧,站長非常感激您!手機微信長按不能支付解決辦法:請將微信支付二維碼保存到相冊,切換到微信,然后點擊微信右上角掃一掃功能,選擇支付二維碼完成支付。
【本文對您有幫助就好】元
